《21招,让孩子独立》
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专家
围绕3个人生维度,打造21个日常妙招
从生活习惯到社交能力,告诉你省心孩子不难养
《21招,让孩子独立》
做聪明父母,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独立资本
(平装)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彭凯平
丁香园副总裁 初洋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赵昱鲲
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有养”创始人 周洲 瀚思心理董事长 方敏 氢原子CEO 唐文
盛赞推荐
[基本信息]
l 分类:家庭教育
l 书名:《21招,让孩子独立》
l 作者:叶壮
l 定价:65.90元
l 开本:16K
l 页码:225页
l 字数:18万
l 印张:15.25
l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l 责编:方妍
l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l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心视界
l ISBN: 9787553679426
l CIP: Ⅰ. ①2… Ⅱ. ①叶… Ⅲ. ①家庭教育 Ⅳ. ①G78
[内容简介]
●如果孩子3岁了,你还在给他穿衣、喂他吃饭;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都要跟你来一番生离死别;
如果孩子跟别的小朋友抢东西,你总是忍不住冲上去拉架;
如果孩子上小学了,你每天都为了帮他完成作业而挑灯夜战……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21招,让孩子独立》针对孩子心理养育问题,提出要抓住0-6岁孩子独立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很多生活习惯和心理素养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的根基,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再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能就要多花许多倍的努力,也收效甚微。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养成独立性,积累丰厚的独立资本?
●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专家叶壮老师,结合大量心理学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多年亲子教育研究经验及亲身育儿经历,提炼出一套帮孩子建立独立资本的完整体系,针对当下社会普遍性的养育难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所有遇到养育困境的家长提供参考和指导。
●立稳2大教养根基,围绕3个人生维度,打造21个日常生活妙招,这本书给你一套养育孩子的独立模型,从行为习惯到社交能力,告诉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养育的终极目的,即终有一天你可以放心地松开手,让孩子在没有你的世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编辑推荐]
●身处当下,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家孩子被“别人家孩子”远远落下,早教班、英语课、学区房……恨不得把决胜未来的全部资本都给孩子积累到位,却独独忘记,学会独立,是一切的前提。
●这本书解决的不是孩子几个月该吃什么的生理发展问题,而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得不面对,却很少能做对的心理养育问题。这个问题恰恰决定了孩子在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具有社交能力又独立自主的个体。
●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专家叶壮,从立稳2大教养根基入手,围绕3个人生维度,教你21个日常生活妙招,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独立资本,千万别错过你家孩子的独立性养成关键期。
●特别附赠丁香妈妈定制书签,扫码获取《21招,让孩子独立》专属课程优惠券一张。
●众多心理专家、育儿专家一致认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丁香园副总裁初洋、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有养”创始人周洲、瀚思心理董事长方敏、氢原子CEO唐文 盛赞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叶壮
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专家
●横跨心理学和育儿两个领域的实力派讲师,开设高质量课程上百场,专解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疑难杂症,擅长用简单方法化解复杂教养难题,一击即中要害。
●知乎大V,心理学、育儿领域优质问题回答者。
●丁香妈妈点击量排名前三的金牌讲师,开设课程累计收听人数过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及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成员。
●受众多企业、学校、栏目邀请担任心理学专家顾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你才有病呢》栏目、新东方“前途出国”等。
●曾受邀担任《吐槽大会》与丁香医生倾力打造的《喜剧养生夜》等脱口秀节目嘉宾。
●二孩爸爸,享受育儿过程,更乐于传授独家育儿秘方。
家庭教育
经销商: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坝路7号院创意总社1949 8A楼
电话:010-56676356
[各方赞誉]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21招,让孩子独立》让我眼前一亮,书中不仅提炼出一套帮孩子建立独立资本的完整体系,更针对当下社会普遍性的养育难题,提出了切中要害的解决方法。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叶壮是家庭关系和亲子育儿方面的心理专家,他与丁香妈妈策划过一系列课程,因其科学、实用、接地气儿而广受父母欢迎。《21招,让孩子独立》融合了他多年研究亲子教育理论的专业见解,是他整套育儿经验的体系化整理成果。
——初洋 丁香园副总裁 丁香医生创始人
作为一名心理学人,我深知良好的养育模式对一家人的幸福有多么重要。叶壮老师致力于探讨心理学在家庭中的应用,看过这本《21招,让孩子独立》,相信你定会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赵昱鲲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叶壮老师热衷于解决亲子关系和儿童心理问题,方法专业靠谱,赢得了不少家长的认可。他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又是一位超级奶爸,这本《21招,让孩子独立》汇集了百万家长命中的关键性教养问题,看叶壮老师给你有料又有趣的解答。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
心理学领域的育儿专家有很多,叶壮老师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他的方法多么标新立异,而是因为从他的文字和解说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21招,让孩子独立》,诚挚推荐给希望孩子成年又成人的家长朋友们。
——周洲 “有养”创始人
叶壮老师是我多年的好友,也是心理学领域特色鲜明的科普达人,他总能将专业、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得巧妙而不着痕迹。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幸福,独立是幸福之基,教会孩子独立,才是给他们的人生礼物。
——方敏 瀚思心理董事长
如果你见识过叶壮老师爆笑全场的口才,你就知道他为何圈粉无数了,关键在于他讲的全是内涵和“干货”。这本《21招,让孩子独立》便将他嘴上的才华搬到了纸上,真心推荐给全天下所有家长,这本书定能让你大有收获。
——唐文 氢原子CEO 营销专家
[目录]
前 言 教养,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资本
PART 1 立稳两大教养根基,是孩子独立成人的关键
01章 学会独立,是教养的正确打开方式
02章 做好这两点,事半功倍养成孩子独立性
建立规则意识,为高效亲子互动打下基础
提升自我效能,让孩子积极配合不是难事
PART 2 日常生活21招,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独立资本
03章 家庭:独立资本的储备起点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好好吃饭开始
叛逆期,学会有技巧地跟孩子说“不”
物权意识+ 财商意识,止住孩子的无尽欲望
培养高质量亲子关系,开启一生幸福之源
建立安全型依恋,黏人行为要警惕
惩罚不是伤害,非正面管教同样有效
坚定不强硬,让暴脾气小孩偃旗息鼓
04章 自我:积累独立资本的核心基地
抓住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安全意识,讲故事有奇效
锻造阅读的先发优势,用好右脑开发黄金期
磨炼专注力,找好内在动机是关键
训练孩子不拖延,大人首先不怠惰
建立自我认同,让孩子远离自卑
保护好奇心,控制攻击性,捣蛋孩子不难搞
05章 社交:独立资本的丛林探险
孩子撒谎别揭穿,巧妙暗示杜绝下一次
告别“爱哭鬼”, 打开亲子交流的良性循环
讲礼仪,懂礼貌,做好孩子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找到适合孩子的社交模式,内向外向并不重要
让主动分享行为自动发生,家长要带头做起来
传授正义与反抗精神,让校园霸凌不再来
孩子暴力不要慌,培养同理心是关键
后记 教育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前言]
教养,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资本
作为一名专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工作者,我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问题,比如线下培训后的答疑环节、自己文章的评论区,还有通过各种关系推荐来的求助者。这些问题涉及的孩子年龄段很广,涵盖的生活元素众多,而且往往都是提问者正在经历的养育难题:
“让孩子上国际幼儿园好还是上公立幼儿园好?”
“我该不该给孩子报课外班?我觉得我家两岁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我给孩子讲故事,他听一会儿就跑,怎么办?”
“我家孩子在商场看到一个玩具就想要,趴在地上不起来!”
“家里老人说方言,把孩子的普通话‘带跑’了,有什么办法?”
……
这些问题具体而急迫,但并不太好解决。一方面,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哪怕是同一个问题,也未必有普适的答案;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现在深陷于一个迷局之中而不自知:他们渴求一种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却不知道自己养孩子的正确方向。如果连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都不知道,恐怕这样的父母的确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有了一个目的地,才能前行,而不至于徘徊不前。
所以,如果时间和场合都允许的情况下,我总是会反问一些家长:“您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被问到的人先是会明显地一愣,然后有几种常见的反应。一类家长会直接质疑我的问题:“你有办法就说,没办法就不要说些没用的。”还有一类家长会给出一个很具体的解决当下困扰的目标,常见的是:“学习好”“听话”“有上进心”。甚至有的人会跟我打马虎眼:“养儿防老呗!”“怀上了总不能不生吧!”
我非常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类似反应。一类家长希望得到拿来就能用的“干货”,第二类家长深深受困于当下的养育困境,而第三类家长则在逃避这个他们本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养孩子的糟心事儿太多,家长们很容易把视角局限在“战术”上,而没有更多地考虑“战略”上的问题。我建议家长们静下心来想想,养个孩子毕竟不是为了解闷儿。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道”的问题一旦解决了,对于“术”这一层面上的困惑,我们自然就有了审视和解决问题的更好视角。在我看来,这个“道”的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无论是生理意义上的生、死、繁衍,心理意义上的母爱、父爱,还是孩子自我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的自我意识觉醒,抑或是结合我自己养孩子的亲身体验,社会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个人经验,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之后还能过上好日子,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充分地信任他。
不管是“身体棒”“学习好”“有出息”“会才艺”“懂礼貌”,还是各种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优良表现,究其根本,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是一套“独立资本”,即在他脱离父母后仍能安身立命的能力储备。这才应当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根本大方向。
“独立资本”涵盖很多东西:身体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等。其中有三点我尤为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心理上的独立资本,即家庭支持、社交优势以及个体心理素养。
家庭支持决定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建立亲子关系的积极程度,社交优势决定了一个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否游刃有余,个体心理素养则决定了孩子有没有养成一些有益于他持续成长的良好习惯。
这个观点以及这套“独立资本”模型构成了我对养育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知框架。同时,我会持续不断地把大量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经过事实验证的优质实操手段融入其中,为我所服务的家长们,还有我自己的养育困境提供参考和指导。
有关孩子生理发展的问题或许会有标准答案:什么月龄适合吃什么辅食,什么症状适合吃什么药,在什么年龄段长到了多少斤就算超重……但在有关孩子心理养育的问题上,答案就太多了,这是在养育中谈心理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而能够确定的是,6 岁以前是孩子独立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好的习惯和心理素养都是在学龄前阶段打下的根基,因为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极佳。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再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能就要多花许多倍的努力,也收效甚微。
于是,我找到了在中国从科学中提炼实操手段能力很强的一群人:“丁香医生”。我们合作了3 年,在“独立资本”这套系统的科学支持下,一起写出了不少饱含“干货”的爆款文章,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17 年,“丁香医生”携“丁香妈妈”和我谈进一步的合作,我们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把“独立资本”这套系统及其衍生的方法论汇总整理,转化成时下流行的线上知识付费产品,于是,“宝宝好习惯养成课”上线了。虽然这个课的收费差不多是同类竞品的两倍,但很快就突破了5 000 份的订阅量。
在这套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出生于不同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独立资本的需求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80 后”和“90 后”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有一个全新的趋势:相较于前几代中国父母,他们愈发在意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而“学习好”这个特质在“好孩子”的蓝图中逐渐被淡化了。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培养,有了更多在社交能力方面的具体期待:
◎不欺负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欺负;
◎不打小报告,也不要做被打小报告的事;
◎不能撒谎,但是要学会委婉表达;
◎男孩子要有男子汉气概,还要学会绅士一般地彬彬有礼。
同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面对着各种新的挑战:校园霸凌问题,在家称大王、出门就胆小的问题,人际关系上抗挫能力差的问题,在公众面前表达时害羞的问题……不一而足。风险与困难,远比绝大多数家长想象的要多、要大。
除此之外,中国养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也极大。就像独生子女一代开始学着养两个孩子时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当代父母多是从小被给予“能力期待”的人,他们在培养如今被给予“独立期待”的孩子时,也难免有不少困惑。这就更容易导致当下为人父母的一代人在寻找养育目标时觉得迷糊,更在寻找养育方法时深感迷茫。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正确需求,以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知识和资源的匮乏,是当前阶段养育的主要矛盾。”我很喜欢在每次亲和又接地气儿的分享会之前说上这样一句听上去很严肃的话。这句话说的是事实,也是我进一步探讨“独立资本”的直接推动力。而这本书,就是近几年探讨这股推动力的重要成果。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了大量家长、孩子和老师,也发现了一些近年来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万幸,心理学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大量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对科学的答案,而在这本书中,我将把严谨的科学与育儿过程中常见的“闹心”场景结合起来,对“独立资本”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家长了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在未来能优雅地离我们而去的孩子。
[精彩样章]
坚定不强硬,让暴脾气小孩偃旗息鼓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甚至有时我们自己就身处这样的场景之中: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商场,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非吵着要。大人不答应,孩子马上就趴到地上连滚带爬地哭,好说歹说都不行。如果旁边有老人,那就更完蛋了,爷爷奶奶经常看不下去,挺身而出:“我出钱,给孩子买!”
孩子年龄渐长,有了执念,动不动就会闹脾气、哭哭闹闹,甚至把发脾气当成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发脾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全家人发脾气的导火索。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难道真的只有“满足他”这一种做法吗?
孩子都是哭着来到人世的,他们天生就会发脾气,因为发脾气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实现生存下去的目的,但是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发脾气就不再那么单纯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单纯,家长在应对孩子发脾气时,一定要把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先搞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发脾气。
【儿童心理小课堂】
纽约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师斯坦利·图里奇(Stanley Turecki)把孩子的发脾气行为区分为两类:操作型发脾气(manipulative tantrum)和气质型发脾气(temperamental tantrum)。操作型
发脾气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不买玩具我就在公共场所满地打滚、又哭又闹”的行为;气质型发脾气指的则是孩子正常的负面情绪表达,比如穿了一件扎人的毛衣,让他感觉不舒服而发脾气。
面对气质型发脾气,家长需要先做到充分的共情,表达自己对孩子这种难受的感觉可以理解,然后尽可能地想办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时,千万别跟孩子讲道理:“谁穿毛衣都是这个样子,你看那个小哥哥也穿毛衣,他就不闹。”这些话没有任何意义。在处理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家长要始终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观念与支持:“爸爸妈妈会尽全力帮你解决问题。”
而对于操作型发脾气,处理手段就要复杂得多了,但本质上的原则还是只有一条: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坚定而不强硬。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选择的是不去关注,而不是负面地关注。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家长会很直接地拒绝,然后自己也开始发脾气:“你见到玩具就要买!家里那么多玩具,你还要买!以后可怎么办!”其实,你不买就是了,大可不必非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对立面上。“不买”是你的权利,也很有可能是一种正确的养育抉择,那就不买呗,何必要激发亲子间的矛盾呢?而且这种矛盾还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斗志”,让他变本加厉地发起脾气来。
很多家长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都选择了强硬而不坚定,骂了两句,拗不过,也就妥协了。其实我们更应该选择坚定而不强硬,我不愿意给你买这个玩具,同时我也不愿意跟你发脾气。
坚定而不强硬,做起来可远比听上去困难,你可能需要如下三个具体方法的加持。
首先,对孩子发脾气要警觉,但别有过激反应。
发脾气是孩子不开心的重要信号,我们还是应当多多观察和体会,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没有磕到、碰到、烫到?与此同时,切莫过激反应,比如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五官扭曲地问孩子:“宝宝你怎么了?”很多时候,在面对孩子那些没来由的脾气时,“扑克脸”甚至都是一种可选表情。很多老人带孩子时,就是因为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反应过激,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第二,孩子没发脾气的时候更要积极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博士蒂法尼·菲尔德(Tiffany Field)观察、统计了美国孩子和法国孩子在同一场合中发脾气的概率,试图探究教养文化的差异是否影响了孩子们的脾气。她发现,法国小孩在吃西餐时比美国小孩更乖,在幼儿园里也更少打架。而两国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首要差异,就是对孩子“没发脾气”状态的积极关注程度。法国爸妈在孩子乖乖的时候也会多加鼓励,但美国爸妈总是认为小孩子乖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孩子发现他好好表现是得不到父母关注的时候,自然就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好好表现了。
另外还要牢记:人多添乱。我们要尽量减小孩子发脾气所带来的社交辐射,如果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老人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那才更有可能出乱子。
第三,别因为孩子发脾气而羞辱他。
孩子想买玩具,跟我们愿不愿意给他买玩具并无关系;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和我们是不是真的要给他出头,也没有关系。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我自己的事”,那恐怕他要冲我们发一辈子脾气,而我们也难逃“工具”的标签了。可有的家长会站到孩子的对立面上,甚至试图增加孩子的羞耻感:“你看你看,这儿有个小孩儿又哭着要买玩具了,真不知羞!”说实话,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解决方式,我从没见过这样做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的。
我儿子沉迷于一切和火车有关的事物,拼接轨道当然也不例外。他在两岁多的时候,尤其爱玩这些可以一节一节拼成线路的轨道,但总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拼好它们的能力而大哭大叫。很明显,挫败感成为他发脾气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不管他,他会一直号哭;如果我们想上手帮帮忙,他又会因为我们不明白他摆设轨道的心意而更加生气。
对于发脾气的他,“过问与帮助”是我的义务,我不会说什么“玩不了就不要玩了!”这样的话,也不会不经允许就硬生生帮他把轨道拼好。我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大一号的火车轨道,以匹配他在这个年龄段能够搞定的水平,同时把那套总惹他生气的复杂轨道收了起来,准备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另一件事是跟他妈妈一起拿出大量时间来陪他玩拼接轨道,让他从我们的行为中学习如何拼接、如何组装,同时也会在他拼得对、做得好时,给他鼓励。我们知道孩子喜欢火车,就算去奶奶家也让他带上火车和轨道,换着地方、换着花样地陪他一起玩。
要想让孩子不因为挫败感而发脾气,就要提高他的能力与玩具难度之间的匹配程度,由此我们就获得了解决方案:降低玩具难度,帮助孩子提升相应的能力。我其实并没处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我只是处理了他“发脾气”的原因。
很多孩子都有起床气,早上醒来心情不好。其实别说孩子了,大人也有起床气,这毕竟是一个带有生理原因的问题。但如果孩子的起床气并不单纯,而是伴随着不肯穿衣服、坐在床上哭、死活不下床去上学……那就需要家长来处理了。
虽然我儿子并没有给我带来类似的困扰,但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都面临着每天早上的这场“战争”,他们中有不少人的解决方式都是生拉硬拽地把孩子拖出家门。
告诉你一个小窍门。糖分能在生理水平上快速改善人的心情。我妻子一跟我生气,我就会先让她吃块巧克力,一方面可以让她冷静冷静,另一方面,巧克力里面的糖分也能快速改善她的心情。我家平时对孩子的零食也是严格管控的,但孩子若是早上不开心,我就会主动提出:“嘿,你想来一颗糖吗?”然后我会把糖罐递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和口味。
有糖含在嘴里的时候,就是赶快给孩子穿衣服的好时机,等衣服穿得差不多、糖也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正好可以去刷牙。不管有意无意,孩子的起床气在我家一般都起不到影响我们行程安排的作用。生气不是不去幼儿园的理由,也不是不起床的理由,可与此同时,爸爸妈妈也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逼着他去幼儿园”。我们应该始终致力于向孩子传达这种态度:“爸爸妈妈能理解你可能不太愿意去上学,爸爸妈妈也不会站在你的对立面上与你正面冲突,但上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有什么能帮得上的忙,让你心情好一点,比如吃一颗糖,我们都非常乐意提供这样的帮助。”不仅仅是上学,去辅导班、回老人家、出门赴宴之前,孩子的脾气都可以用类似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干预。
身为父亲,我深知孩子在自己面前无理取闹地发脾气是一件多么容易让人感觉糟糕的事情。恰恰是这些负面的感受,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思考”“认真谨慎”这些成人的优势,甚至变成第二个开始发脾气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多多提醒自己,当面对着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时,我们不应站在他的对立面上,而应当成为他的同行者。
很多家长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对子女的爱是毫无附加条件的。”这句话可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但从我们爱的对象——孩子那里看来,这些话成立吗?对这种无条件爱的评判,有权利表态的应该是我们的孩子。那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当他们做得不够好甚至搞得一团糟时,他们还能否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我非常敬仰的心理学大师。他认为,父母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真正做到无条件地爱他们:“爱孩子,而不是爱他所做的事。相信没有父母会认为,当孩子听话时我们就爱他们,反之则不爱。”
所以,我们探讨的对孩子的管教甚至惩罚方式,其实也都是来自父母的特殊支持:向孩子解释提要求的理由,给孩子参与决策的机会,鼓励但不操纵,不放纵他们的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权利把自己的生活意愿从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中剥离出来。而这,其实是家庭作为孩子独立资本储备的重要起点时,重要的底线观念。
【独立资本加油站】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选择的是不去关注,而不是负面地关注,要做到坚定而不强硬,你可能需要如下三个具体方法的加持:
首先,对孩子发脾气要警觉,但别有过激反应;
第二,孩子没发脾气的时候更要积极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第三,别因为孩子发脾气而羞辱他。
[读者人群]
0~6岁孩子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