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探津》
敢说真话的“武大蔡元培”刘道玉校长为我们敲警钟、开药方,提醒我们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教育究竟该去往何方。
基本信息:
书名 教育问题探津
作者 刘道玉
ISBN 978-7-200-14233-4
定价 68.00元
字数 244千
印张 11.375
开本 32
装帧 精装
关键词 刘道玉 教育 改革
出版方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月
编辑推荐
刘道玉先生被誉为“永远的校长”“武大的蔡元培”,他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开路者,是当代中国最没有权力却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教育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批判性的启发民智的通识读本,引领我们寻找“理想教育”的答案。
名家推荐
你们虽然不能改变保守的教育制度,但是你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路要靠自己走。——刘道玉
人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改革是没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刘道玉才成为了“永远的校长”。——易中天
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野夫
内容简介
关于教育,我们想要问的太多: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怎样以实验来推动教育改革?怎样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这一系列困惑我们的问号,最敢说真话的“武大蔡元培”刘道玉校长将在本书中为我们一一解答。本书探讨了关于教育的36个问题,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回答“是什么”,下篇则着重回答“怎么办”。耄耋之年的刘道玉先生,“教育改革”是其一生的关键词,际遇、权力甚至岁月都无法从他身上夺走对教育改革的执着。本书是他穷尽毕生心力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总结,其中渗透着他对教育的具有个人标识性的看法和态度,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思考和探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抨击和建言。对于教育界和广大受教育者,这本书更像是一记警钟和一剂良方,提醒大家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该去往何方。通过本书,“永远的校长”将继续引领我们,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
作者简介
刘道玉,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黄金时代的开路者,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永远的校长”。1985年被法国政府授予密特朗总统勋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功勋章;2008年被全国媒体评选为30名教育风云人物。出版有《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创造教育新论》《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国高校之殇》等多部著作。
目录
上 篇
一、什么是教育 3
(一)教育的起源 3
(二)怎样正确地解读教育 5
(三)人是教育永恒的中心 7
(四)教育是心智的启蒙 10
二、什么是学习 13
(一)学习是什么 13
(二)学习的本质 14
(三)学习的目的和境界 16
三、什么是大学的真谛 20
(一)大学的真谛之我见 21
(二)“乔布斯之问”的困惑 25
(三)大学需要颠覆性的改革 28
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31
(一)中国特有的两个教育术语 32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 34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6
五、什么是精英教育 40
(一)精英理论 40
(二)古今精英教育的概况 43
(三)精英教育的模式 47
六、什么是理想大学 51
(一)理想大学是多种多样的 51
(二)理想大学的基石 53
(三)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60
七、什么是教育家 64
(一)教育家不需要政府批准 64
(二)中国绝对不止两个半教育家 67
(三)中国没有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68
(四)集权体制破坏了教育家生长的沃土 69
(五)名师不是教育家 70
(六)教育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 71
(七)必须取消中学文理分班教学 73
(八)教育家需要有博爱的情怀 75
(九)教育家既要有见又要有行 76
八、什么是学术 80
(一)学与术之别 80
(二)无条件地追求真理 82
(三)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 84
(四)当代学术研究潜在的危机 86
九、什么是正确的知识观 89
(一)知识构成的要素 89
(二)知识的本质 91
(三)正确的知识观 93
十、什么是启蒙 96
(一)论启蒙的全面性 96
(二)启蒙是未完成时 99
(三)启蒙的主要途径 102
十一、什么是天才 104
(一)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104
(二)天才大多是痛苦的 107
(三)要珍惜稀有的天才资源 111
十二、什么人可以称为大师 115
(一)这些人能称为大师吗 115
(二)大师应该怎样界定 116
(三)大师要具备四个条件 119
十三、什么是学派 123
(一)学派是古老的学术现象 123
(二)天才凝聚的精英群体 128
(三)学术争鸣促进学派的发展 133
十四、什么是幼儿智力的萌动期 140
十五、什么是爱的本质 146
十六、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155
十七、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160
十八、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 166
(一)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路径 166
(二)一个实用主义的口号 168
(三)功利性是中国教育的圭臬 170
下 篇
一、怎样看待大学生的成才 175
二、怎样看待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182
(一)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历史功绩 183
(二)对我国近年高考改革的冷思考 189
(三)大学招生要重录而不重考 194
三、怎样创新中国教育价值观 200
四、怎样走出选择专业的误区与烦恼 203
五、怎样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志趣 210
(一)有理想才有志趣 210
(二)好奇心是志趣之源 212
(三)寻觅志趣的途径 215
六、怎样读懂“我”字 220
七、怎样进行有效的自学 228
(一)人类自学的历史 228
(二)自学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232
(三)自学的有效方法 236
八、怎样创造性地学习 239
(一)制定正确的学习策略 240
(二)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245
(三)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252
九、怎样做一名开明的教师 256
(一)教师既是先生又是学生 257
(二)必须改革“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260
(三)要正确地对待分数 264
十、怎样觅得创新创业的灵感 269
十一、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文化 276
(一)自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76
(二)大学要成为创新的发动机 278
(三)让校园成为智慧园 283
十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学风 286
(一)求实的学术态度 287
(二)求真的学术精神 290
(三)求静的学术环境 292
十三、中国现当代为何没有经典名著 296
十四、怎样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304
十五、怎样做好自己清醒的梦 309
十六、怎样办好“少年班” 316
(一)“少年班”是改革的产物 316
(二)“少年班”的成绩有目共睹 319
(三)“少年班”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323
十七、怎样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 327
(一)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327
(二)“钱学森之问”的困惑 329
(三)完整版的破解之道 332
十八、怎样以实验来推动教育改革 338
(一)教育也需要实验 338
(二)成功的教育实验家 340
(三)中国教育实验的先驱者 342
跋 语 348
自 序
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总共60余年,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从大学管理的实践中,我逐步爱上了教育,深切体会到教育是值得为之献身一辈子的事业。我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学以致用阶段和理论研究阶段。
1981年7月,我被推到武汉大学校长的岗位上,自己深知要领导好一所大学,不能靠自己原先学得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要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的知识,主要是国外教育家们的名著,对于我来说这也是进行教育的启蒙。我先后学习的世界教育名著有20多部,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福禄倍尔的《大学之理念》和《人的教育》、赫胥黎的《自由教育理论》、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哈钦斯的《乌托邦的大学》、麦克法兰的《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韦伯的《学术与政治》等。
我学习这些名著,的确受益匪浅,对于我后来在武汉大学进行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之所以推行一系列教学制度的改革,都是从这些名著中吸取了养料,如自由教育,民主独立的精神,博爱教育,尊重学生的志趣,保证学生们的选择权等,从而开创了武汉大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这使我尝到了甜头,也使我更加自觉地学习与研究教育学。
在进入耄耋之年以后,我一方面继续关注和呼吁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教育上一些深层的问题,不自觉地进入到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如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大学的真谛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人们并不明白它们的真谛。我记得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句名言:“所谓的大师应当是这样的人,它们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来。”同样地,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因为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奖。他们共同的体会是:“科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
同样地,在教育领域里也有许多“习以为常”的事,只是人们见怪不怪而已,因而忽略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最近五年以来,我开始关注人们身边的这些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思考,果然获得了某些新的认识。收入到本书中总共有36个问题,我把它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有18个问题,它们着重回答“什么是”,如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大学的真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教育家,什么是理想大学,等等;下篇有18个问题,着重回答“怎么样”,如怎么样走出选择专业的误区与烦恼,怎么样觅得自己的志趣,怎么样进行有效的自学,怎么样做一名开明的教师,怎么样觅得创新的灵感,等等。前者重在回答“什么是”,而后者则着重回答“怎么办”。其实,这个划分仅仅是相对的,在“什么是”中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在“怎么办”中也有追究问题的本质。
在本书最初撰写的时候,我初步拟定的书名是《教育十问》,但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后,似乎觉得问题越来越多,而以《教育十问》作书名就名不副实了。后来,又拟定了一个书名叫《珞珞如石》,取自老子《道德经》,虽然颇有蕴意,但不能破题,于是又要加上一个副标题“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再细想一下,觉得托着一个副标题的尾巴太累赘。于是,最终就选择了《教育问题探津》,既简明又点破了主题,我比较满意这个书名。
《说文解字》曰:“津,河流的渡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渡口是停泊船只的地方,凡有渡口的地方,必定就有船,找到了渡口,过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之所以取《教育问题探津》作为书名,也是意在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
收入本书中的36篇文章,有的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按照学术刊物的要求,文章中是附有参考文献的;有的文章是发表在非学术报刊上的,其中没有注释。在结集成书稿时,为了方便读者查询的需要,对于部分没有注释的文章,特增补了部分重要的参考文献,最后只有3篇文章没有给出注释。同时,为了紧扣本书的主题,对于收入本书的部分文章的标题和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特予以说明。
做学术研究,贵在标新立异,忌讳人云亦云。我是力求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在本书中,我不揣冒昧提出了个人对许多问题的见解,我不敢自诩自己的那些看法都一定是正确的,但我愿意抛砖引玉。如果有人指出我的陋见而提出新的见解,只要是问题得到解决,我将十分高兴,并乐于服从真理,这是做学问必须秉持的实事求是态度。
作者谨识
2018年3月2日(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