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朗读——成长的路上,且读、且珍惜
文/儿童阅读推广人 游走的小步点
收到《为爱朗读》时,正值清明小假。整个假期,在时断时续的发烧中度过,陪在旁侧的是这本书。还有睡前,先生给儿子的读书声。
提及亲子共读,成人会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是怎样的心态与状态?是否享受共读的过程?是否乐于接受成人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否有更好的理解?又及,亲子共读对家庭生活及孩子的成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为爱朗读》,恰是一位亲历了十几年亲子共读成长起来,现已步入大学时期的女儿写就的文字,以共读中孩子的视角呈现书籍与生活之间微妙关联的那些真实岁月。不同于以往有关阅读理念及方法的指导性书籍,相对当下将要或正在实践亲子共读的读者们,它呈现着纪实版“亲子共读未来时”。
3218天父亲不间断给女儿爱丽丝.奥兹玛读书的日子,发生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步入文字之前,对于这个有些不可思议的记录——3218天——长达八年“连胜”计划的最终达成,我们或会惯性地有着美好的猜测:那会是怎样一个书香家庭,在无忧的生活状态之下,恬淡地生活状态之中……成就的震撼“连胜”。
现实,却是另外一个版本。
书中,章节开篇处以共读过的某本书中一段文字做提领,带出一串串与共读同步发生在现实中的生活故事。爱丽丝.奥兹玛自述性的文字细腻、感性,一路由远及近再现着这个单亲家庭,略显拮据的日常生活;还原着不大容易亲近、好强、喜欢自我挑战的图书管理员爸爸;还原由孩童步入青春期,经历成长的自己;以及,3218个不间断读书的日子里被文字攫取的记忆……
一切不完美却真实的人与日子,让我们有机会清晰地旁观、洞察:父亲为女儿朗读的那些夜晚,究竟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当爷爷去世以及后续作为图书管理员的父亲退休前,工作上遇到与阅读相关的困难之际,女儿的回应与支持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当阅读成为亲子间共同坚守的信念、成为家庭的传统时,父女俩有着怎样坚定而强大的内心力量……阅读,何止于对文字或图画这些文明传承符号的解读;共读,成就的何止于技能与学识。
3218天的“连胜”计划,不是一场“阅读秀”。因为,完全不需要——整个计划的参与者只有父亲与女儿,女儿甚至因没有人能理解感觉尴尬而不愿意对外人提及。即便没有观众的监督或喝彩,即便当女儿生病怕传染给父亲、或父亲生病喉咙病痛到不能发声,即便出去玩得太晚回家,父女俩只想拉过被子蒙头大睡,即便剧团彩排到拖到很晚还没有结束……种种有理由歇一歇的夜晚,父亲给女儿的朗读依旧没有停止——事实的累积使我们确信:真正觉得重要的事情,总是可以抽得出时间、想得到办法去完成。
至于,诸如“这件事难吗?”“会不会漏掉几个晚上没读书?”“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这样例行公事般的读书会不会变得很无聊?”“接下来会怎么做?”之类的好奇与疑问,餐厅老板弗利金杰已经代替读者向父女俩人提问过,答案亦在书中。
不可否认,对于即将开始或已在实践亲子阅读的家庭来说,3218天仍是个“耀眼”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爱丽丝.奥兹玛和他的父亲,共同达成的reading promise之外的意义,更为深远。它是阅读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之一,是对彼此承诺负责的态度,是高品质实践的答卷,是给自己的诚挚的交待,是计划达成喜悦之外的骄傲——共同克服困难的骄傲,更是自信——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挡在前方的自信……而这一切,基于每一晚父亲为女儿捧书而读的那些时光——阅读的过程本身成就结果与意义,如同道家“无为而为”的智慧。
感觉这是一部“亲子共读未来时”的记录,也源自书中的一个片段。爱丽丝.奥兹玛十二岁时的一天,刚好在与父亲发生争执后开始听父亲读书。那晚,被阅读的文字并没有得到任何记录,纸上是她经历中的内心挣扎。从那一晚开始,再听父亲读书时,爱丽丝.奥兹玛没有回到父亲的臂弯。透过文字,我们预见着未来。相拥与分开,虽只形式上的简单变化,发生后才真正意识到当初它存在的意义。
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离开童年时父母以书、以臂弯、以读书声为他们搭建的阅读的暖房子,那份离开如“连胜计划”的结束一般自然而然;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离开与父母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庭,开始独立直面生活。正视未来这份形式上的分离,在我们与孩子各自记忆的交集中,会否留有那些无论风雨、不曾间断捧书而读夜晚的记忆?会否留有共读的过程成就的默契与温暖,继续提醒彼此内心所有的连接与陪伴?
为爱朗读,成长的路上且读,且珍惜……
本文摘自游走的小步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7a1fb0102dy97.html
文笔功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