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教,养出好小孩》(连载三)

点击查看原图

 连载三:                                                                        生活在大自然里好像我们自己就是花                                                        ——摘自《慢慢教,养出好小孩》             秋秋小时候,小手老是粘搭搭的,气味复杂,因为她什么都摸。她的小脸,有时候闻起来会臭烘烘的。就算这样,我心中也总是很欢喜很欢喜。比起小脏手小脏脸,我更在意在她心中保有对自然这块净土的热爱。   她小时候什么都不怕。蚯蚓、毛毛虫之类的东西都敢若无其事捏在手中——唯独不敢捏臭屁虫,因为臭屁虫一放起臭气来无人能敌。她常常从外面玩回来,跑到厨房找我,一摊开手,里面是几只西瓜虫或者大蚂蚁。      唐妮下班回来,在小区大院里迎面碰上杨等等。上穿桔黄T恤,下着翠绿校裤,脚蹬旱冰鞋,在追一只被风吹着跑的塑料袋。   一见唐妮,她嗖地滑行过来,嘴里大喊:“妈妈!”   “你在干吗?”唐妮从自行车上跳下。   “我在追这个塑料袋!”杨等等答,目光看向不远处一个被风吹得滴溜溜乱转的空塑料袋。   “追这个塑料袋干吗?”   “好装蚯蚓和蜗牛啊!”   杨等等高高举起两只手,唐妮这才发现她两只泥手里一手捏着些蚯蚓,一手是几只蜗牛。她满手泥,满头汗,脏得要命,再加上颜色土气得刺眼的衣服,简直就是个村里来的野孩子。傍晚时分,院子里不少爸爸妈妈领着孩子在玩,全都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只有唐妮家这位像是没人管的。   唐妮虽为家里的小脏孩觉得颇为丢脸,还是希望自己作个开明的妈妈。帮杨等等捡起塑料袋,看着她把那些恶心的玩意放进去,瞥一眼蠕动的蚯蚓,实在忍无可忍,就说,我看这些东西就别用塑料袋带回家了,你还是把它们放回土里去吧。“不干!”杨等等迅速把身子一扭表示拒绝,“好容易挖出来的,不能放,至少我可以把它们送给艾菲儿。”艾菲儿是她在班上的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挖蚯蚓的。   唐妮说:“还是放回去。这些东西活得好好的,被你们挖出来只有死路一条。也是个生命呢,干吗平白无故地要把人家害死?再说它们还有用呢,可以松软土地。”   这个崇高的理由终于说服了杨等等,她接过塑料袋,飞快便滑到院子角落,手持袋底朝下一倒,蚯蚓和蜗牛们跌落草地,呆了一阵,蚯蚓们蠕动着钻进泥土,蜗牛们急急四处爬开,飞快地各逃生路去了。      这是我的儿童小说《放慢脚步去长大》中的一个细节,全然是秋秋生活的实录。懵里懵懂的小孩子天生就跟自然连接得很紧,搞搞小破坏也是对自然的喜爱,比如挖挖蚯蚓,采采花,捉捉小虫子……   画家凡·高在评论日本画家时曾说:“这些素朴的日本画家教导我们的是一种自然的宗教。他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花。”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我也有个素朴的愿望,希望我和我的孩子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有一种“生活在大自然里好像我们自己就是花”的感觉。           我们家住的是很普通的公寓房子,搬过几回家,无论搬到哪里,我们从不把阳台封闭起来。阳台是居室中唯一可以吹拂到自然之风的地方,不舍得画地为牢将它封闭。有个夏天的傍晚,暴雨要来临了。西边一大朵乌云缓缓移过来,天边一片昏黄。我和秋爸在厨房里忙乎晚饭,眼见着窗外天空一阵阵风云变幻。晚饭做好了,我冒出一个主意:到阳台上吃饭!   就把一个轻便小圆桌搬到阳台上,把饭菜都端到外面。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到了一场夏日暴雨生成的全过程。看到乌云如何笼罩过来,天际从昏黄变至暗黑,黑夜提早来临。风带来凉意扫清奥热,劈里啪啦的雨点落下来。有时风吹来斜雨落在桌上、饭碗里,我们一阵惊叫然后安之若素,继续边吃边聊。十几分钟后雨停了,乌云散去,天空骤然大放光彩。我们在十几分钟里经历了大自然的翻云覆雨。   自然界给心灵带来层出不穷的愉悦,不管外面的环境怎么样,你的生活怎么样,只要进入自然里面,总会感受到很高兴的东西。这是一种力量。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永远不要忘记让这种力量帮助你,更不要忘记把它呈现和传导给你的孩子。   实际上小孩子是新生的生命,他们比成年人要纯真无羁得多。小孩子的生活态度天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他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花,成人所要做的是仅仅是避免阻遏他们的天性,折损这花朵。   我总记着这些听来或眼见的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小事:   和一群人去旅行,一个小女孩买了几朵栀子花。她把花儿插在矿泉水瓶中,坐车紧捧着花儿,无论到哪儿游玩都带着花儿。每到一个休息处,她总是第一个发足狂奔,因要赶去给她的花儿换水。   有一个孩子在公园里堆了一个雪人。他抱着他的雪人转了三趟公共汽车,把雪人带回了家。   带秋秋去东郊,她一动不动地站在灌木丛中,举着一根竹竿,嘴里喃喃地一遍遍念着:“蝴蝶蝴蝶,快到我的竹竿上来啊……”   网友“易今2010”说,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回来,手里紧紧攥了一只癞蛤蟆!   当我想象起这些场景,觉得它们就像童话一般美好。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就实践了——“他们生活在自然里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花”。   与好友陈蔚文见面,她拉开包,里面掉出些树枝、石头还有亮晶晶的小亮片,“都是儿子捡了放我包里的……”   她背着这些树枝、石头、“亮晶晶”来跟朋友约会,还将如期把它们带回家,因为儿子嘱咐过了,这些全要放进包收好。这些,全是她的小男孩从自然中得到的收藏啊。   自然让孩子们感到富足。在孩子眼中,大自然没有垃圾。他们天生比大人们更加珍视自然的馈赠。“在你眼里,一颗石头不比钻石逊色,一把沙子与一把金子光泽同等。”陈蔚文如此评价儿子的行为。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么一场对话。   秋秋上小学,有一天对我说起:“我们科学课上学了,到18岁人的骨胳才会愈合。”   我说:“所以你一定要在18岁之前,多吃一点,多喝一点,多睡一点,多运动一点,这样就会长高一点。长得高多好啊,长得高就可以俯视别人,而不用常常仰视了。”   秋秋毫不犹豫地答:“长得矮也好啊,长得矮可以俯视蚂蚁。”   她丝毫没有玩笑的意思。她迅速地说下去:   “一年级的时候,我1.2米,稍微弯弯腰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蚂蚁。可是现在,我得跪下去看,好累哦……”   她一副遗憾的样子,出自肺腑。   当时我微笑了,脑海中浮现一首诗:      在低处,甚至更低,我见到草,被日光照耀,或陷入什么也照不到的地方,一簇簇那么卑贱,而又沉默的绿着;   在低处,甚至更低,我见到蚂蚁,这世上,谁在乎一只蚂蚁,如此弱小,如此不起眼,在大地的最低处,活着无人理睬,死去,有谁痛惜……       诗人错了,这个世界上,弱小的蚂蚁也是有人理睬和痛惜的。这不,眼面前不就有个为不能更方便地看望蚂蚁而深感遗憾的小孩子吗?   孩子对世界开放的心灵,让他们与万物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