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种子中英文阅读中心:批发式的教育里没有个体

大型的示范性的幼儿园逐步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教育,大家趋之若鹄的地方,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值得放心,那么为孩子的。有些家长开始反思自己对这样教育的过度依赖,给孩子带来的后果,父母们开始挑战那些传统而有失个体的教育,那些大集体的教育模式是否合适自己唯一的孩子。甚至有些家长开始了“home school”的模式探讨,就在自己孩子身上实施。

那么大家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实在地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你认为这些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在必须接受这样的教育的情况下,弥补教育做不到的,用家庭教育来填补,不再盲目的出让属于自己的教育权利和义务。

n   过早的引入竞争

“今天是谁第一个吃完饭?第一名的小朋友可以先……”老师一问,孩子们你看看我的碗,我看看你的碗,赶紧往碗里扒饭。而琳琳是个慢性子孩子,她在家也吃的流食性食物多,这些东西要快快地咽下去,对她来说有点难,但是她不顾那么多了,一口接一口地硬要吞下去,正要再送一口进去的时候,哇!吐了,而且加上咳嗽……

事实上,在幼儿园里,你总会听到老师说:“看看谁最……”“比赛看看谁最……”然后孩子们听到指令似地飞快地要完成某个动作。

我为什么要又快又好?这个问题应该是对个性尊重的一个最基本的先要问的问题。我是蜗牛式的人,你就不能要求我像鸵鸟一样奔跑,我有我的方式,请给予我自己成长起来的权利。

在自我的建立需要大人的赞赏和认同中成长的孩子来说,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孩子,这其实是对孩子成长的劫持。因为孩子希望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又快又好的孩子,如果不快,不好,那就会落后,就不能得到认同和表扬。那么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为了赶上别人而努力,但是,你发现总是那么几个小朋友又快又好。于是,无论在谁的眼中,都是他们优秀了,剩下的?自己想想好了。

在这样不合理的竞争引入之后,孩子会被分为三六九等,孩子也会被扭曲地这样来认可自己。我不如谁谁谁,我没有谁谁谁快,我不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从小就建立这样的想法,慢慢地,我不优秀的标签是深入骨髓了,因为怎么样努力,也只有那么几个人能达到标准的,优秀只有那些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由此否定自我,在需要建立强大自我的时候却去否定自己,以后没有主见,没有自信的人中,是不是有一个是你的孩子?

而我们是否需要思考,孩子的优秀不在于一个额定的、狭隘的、单一的标准,而在于个性的差异,因为差异而可爱,因为差异而显得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那么特别。那个啥多元智能,也归类了八类智能啊,是吗?那么简单粗暴地把孩子通过竞争归类为一个标准,怎么可以?孩子是多棱镜,遇到阳光,那么就能闪烁自己的光芒。如果在黑暗之处,还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是吗?

过早的引入竞争,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普遍存在而没有人再去询问是否妥当了,是吗?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太多的竞争了?因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不如别人自己那一关过不去?

营造那样的竞争,是为了谁呢?事实上,这对于老师的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必须的手段,尤其是这么大规模的学前教育模式,减少时间的浪费,让孩子更趋于标准地行动,老师的管理才高效,才能保证活动在每个孩子那里有做过,或者完成。幼儿园老师利用这种竞争来管理孩子的常规和秩序,让孩子更快更好地完成眼前的任务。

真正意义的竞争,其实应该是孩子会自发玩规则性的游戏开始有萌芽,这是孩子自发的。那么认为的制造的竞争,我想应该在小学开始吧。让孩子尽情享受童年,让孩子在建立自我的时候,尽可能的赏识自己,认可自己吧。让孩子能在自由的玩耍中建立玩伴式的友谊吧。让每个孩子获得老师“成长等待”的权利吧!~

n   等待的浪费

Pulin尿很急了,可是老师说要轮流,第一排去了第二排才能去。她幸运地在尿出来之前,得到解决。上课了,老师好像在提问,pulin很积极的举起手,双眼加双手的伸向老师,像等待甘露似的,期待老师会瞥到她这个角落,很遗憾这次没有,她像漏气的气球放下了双手,放下了耸起的肩膀,然后有小朋友要跟她说昨天家里的事,她就高兴地分心了。出去玩的时间到了,pulin和小朋友们一起在过道中沸腾起来,可是这个过道有三个班级要通往下去的通道,他们班处于最后,所以,他们一点都不着急,只是兴奋于站在阳台的感觉,因为一时半会他们还不能到下到操场去,前面班级的老师在努力整理班级纪律呢!

这样的场面,很普通,很常见。这可能是大规模班级的不可能解决的弊病。

吃饭,排队等待;上厕所,等待;到操场,排队走;回答问题,等待;问问题,等待;拿到玩具,等待;整顿纪律,等待……

等待是个需要锻炼的品质,对于现在的孩子也特别的需要。可是,如果等待变成了其中一个活动安排,让孩子等待中无所事事的话,是锻炼出什么呢?无聊?茫然?默然?

n   小学化

天宝在读大班,他和其他的孩子在抄写的诗句《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要抄写出来,一遍一遍的;这样的诗句要能背出来,流利地倒背最好不过了;这样的诗句,老师会给统一的解释,一个味道的赏析。

现在家长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学前班可上可不上,因为和幼儿园学的差不多,又还没有教一年级的正式的内容那么多。学前班的尴尬现象背后的是什么呢?

教育部门给出了幼儿园不能定出固定教材来教学的规定。或许这是欲阻止小学化的一个措施。但是上行下不效,令行禁不止,幼儿园小学化的做法受到家长的追捧。因为早教早教,就是早点教会东西,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偏小。小学压力多大啊,一般的小学生回到家都要做上个把小时的作业,所为好的小学起码要2个小时以上吧。

中班的时候,开始担心孩子认字认不好,大班开始担心孩子认字不如别人多,能背的唐诗等不如别人多。

n   贴标签

幼儿园是规模化教育,要规模化管理。规模下要分批分类分种才能便于管理。让孩子发挥个性,那将是个灾难,因为如果真要自我能足够发挥,那可能比例是110是最大了。但是孩子这个复杂的个体,多1个都很麻烦啊,更何况现在是35个到40个,相当悬殊的比例,对老师不仅仅是工作挑战,而是给工作做了另外的定性,那就是工作必须安全、划一、安静。

于是,那些老动来动去的男生,就是调皮捣蛋的,话多的,打人的。庆庆就在老师的默许下,因为容易动手而被放弃,要被迫调班了。“怎么又是你打人!”这句话或许老师厌烦了,孩子听惯了,庆庆也有免疫力了。所以,大家都皮了。我们不去讨论有没有别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因为这不仅有理念的问题还有实际操作的难度问题吧。我们就只知道孩子是会被定性的,甚至是被放弃的,在那么小的年龄,在需要建立自我的年龄,在需要通过重要他人来认定自己,强大自己的年龄。

美美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孩子,她十足自信,她表达能力好,总是主动叫老师,回答问题又快又好,还会做小老师。老师总是不经意就表扬她,以她为标杆,老师觉得要是这个班有5这样的孩子她都不至于这么累啊!可是,老师们又开始发现,这个孩子批评不了,批评美美的话,引出的麻烦挺大,因为她会伤心,甚至哭很久,她会没有精神。

你的孩子居于中间,呵呵,那就是被忽略被忘记的群体咯,因为老师花太多精力来批评、整顿那些调皮的了,又花很多时间表扬一两个孩子了。

贴标签这样的做法,要么容易造成人的破罐子破摔,要么就把人狭义的定性让人没有灵活的余地;这个标签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不利于成长的。不要以为总是得到表扬就是什么好事情哦,呵呵。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多大啊,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宽容、耐心和爱心会把他们引向什么世界,可是没有这么做的话,还真的只能猜测了。没有一个人就是哪一类的,我们针对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这才是本质。我很爱你,可是不允许……,这个逻辑是不是应该得以建立?心理上来说,应该的,管理学是不是不一样?咱们需要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