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请用最好的方式陪伴

——朗读之外另一场朗读的启示

文/李洁

一个“为你读书”的诺言、3218个夜晚,一夜都未中断的朗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是个奇迹,只要想象一下,就会觉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很难坚持下来。但是,阅读爱丽丝·奥兹玛的《为爱朗读》,你会越来越感到三千多天的朗读如此不可阻挡,无论每一天发生什么、心情如何,父女俩总是要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相互陪伴安静下来,一个在倾听、一个在朗读。

究竟是什么在深深吸引着他们?仅仅靠意志力他们会这样坚持吗?一定存在某种超越意志力的东西在起作用吧?

这本书渐渐被更多读者关注,不少读者也开始了与家人、孩子或其他所爱之人的“为爱朗读”,大家都在讲“坚持”,也都在探索坚持背后的真正力量。

8月11号下午3点,蒲蒲兰的微沙龙活动请来了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老师,特意与爱书之人探讨为爱朗读中“坚持”背后的真义。

孙老师席地跪坐,读者围坐四周,孙老师先分享了自己阅读《为爱朗读》的一些心得,她提醒大家,这是一本亲历了十四年亲子共读(在定立计划前,爱丽丝4岁时父亲就开始给她读书)的孩子成年后所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与孩子、亲人或爱人进行“共读”的人们来说,这部作品有一种解密的作用,它告诉我们亲子共读中孩子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和内心活动。读者会发现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和善感,孙老师提出,目前很多人对3218个朗读夜坚持的解读都太片面了,只强调“挑战”、“意志”以及欧美文化中的“读书传统”,而爱读书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沉浸其中,没有更“感性”的东西在吸引着他们,坚持的“理性”不会存在很久,那么,那种感性的东西在哪里?

所谓“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探求一场朗读与倾听的秘密,孙老师提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我们也进入其中。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这场沙龙在众人轮流朗读《为爱朗读》精彩片段、探讨问题和分享心得中越来越生动起来。窗外秋雨默默,窗内的读书声轻盈、深情,在场的人大都有为孩子读书的经验,但太久没有人为成年的我们读书了。

孙老师读到爱丽丝父女在小餐馆制定“一千夜计划”,作者的自述解读了坚持背后的第一层要义:决心、耐心和对书的热爱。

接下来的朗读由热心的读者和孙老师交替进行。大家读到爸爸对图书管理员和阅读课老师身份的热爱,以及爸爸课堂的温馨和用心;读到爸爸试图用书来解决爱丽丝的恐惧,却以失败告终;读到爷爷葬礼那天,读书时爱丽丝倾听爸爸的心声;读到青春期到来,爸爸专为爱丽丝选了相关的书,却隐隐晦晦没有读出实质内容,后来被爱丽丝发现真相后的窘态和可爱。孙老师特意为大家朗读了最打动她的那一段“成长与分离”,那是十二岁的爱丽丝离开爸爸的臂弯再也没回去的一次记录,是女儿成长中的必然和痛,写得细腻而触动人心。这段朗读结束后,大家静默很久才继续讨论。后来,大家终于读到了十八岁的爱丽丝在盛装舞会之夜与爸爸读书的情景,百感交集的爸爸与爱丽丝依然只用平静读书遮住了翻涌的内心;而第3218天的朗读,是那样出乎意料的平淡又特别。一场读书马拉松终于结束了,这场沙龙的参与者仿佛也随父女俩穿越了三千多天的时光。一个读者在结束后的微博中写道:“这样一个安静的雨天的下午,听孙慧阳老师读书,分享亲子阅读的经验,我收获了太多感动与力量。谢谢你!”,另外一位读者则说:“孙慧阳老师说的精彩,聊的深入。一次沙龙可以把书聊这么透彻,把父女深情的各个层面聊得感性和理性!”

这场沙龙用一场沉醉的朗读来解读另一场传奇的朗读,大家一步步悟出了朗读和坚持背后的真义,讨论中孙老师将这些真义一一写在了题板上:坚持——自发——内在化。坚持背后有习惯的力量,有热爱的力量,有意志的力量;自发背后是安慰、亲昵、享受与激情;而内在化之后,是父女俩再也不会断开的精神密码,那是文学和感悟的力量,也是共读多年的默契和爱。在场读者颇有领悟,有人谈到读书让她和孩子保持着“肌肤之亲”,那种享受无以伦比;还有人谈到自己与所爱之人的世界不可能完全重合,但是爱意味着陪伴,如何找到更好的方式与家人、孩子或者爱人相互陪伴呢?读书是特别好的一种选择:共同的欣赏、共同的领悟、共同的提高。

至此为止,我们要探寻的“坚持背后的真义”已经不言自明:那就是深深的热爱,共同的激情与分享、彼此的安慰。父亲用朗读伴随爱丽丝走过童年和少年,其间无论他们经历多少亲人间的生离或死别,每夜的朗读和倾听从未停止。流动在父女间的故事、语言和声音,浸润着他们的灵魂,让他们与平淡甚至残忍的现实和解,让他们彼此拥有了永远的精神沟通密码,也让爱丽丝成年后拥有了对书永远的爱。

爱孩子、爱亲人有很多很多方式,但人的生命如此有限,我们的生活总是多变,用读书、用游戏还有其他最好的方式陪伴他们吧,和他们一起享受生命、创造只属于你与他们独有的共同的记忆。

这样,爱才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