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迪蔚老师:《不一样的卡梅拉》和《吸墨鬼》背后的故事
(资料来源于荷爸亲子育儿总群)
大家好,我是《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吸墨鬼》系列的引进者和译者。
大家都看过卡梅拉吧?小朋友喜欢里面那个角色?
我经常听到有人问,为什么书名是卡梅拉,而后就没有卡梅拉的故事了?
这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刚开始他们仅仅是想单独的出一本书,叙述一只想看海的小鸡,最后以卡梅拉和皮迪克结婚生子结尾,就象大家认识的一样——主角是永远不会变老的。
但没想到孩子们可不同意这一点,他们希望再看到小鸡们的生活,结果故事只好继续,也就是卡梅拉的孩子们继续成为接下来丛书中的主角。
所以才有了后面卡梅拉孩子们一系列的故事。有一天,他和插画作者(他们都叫克里斯提昂,但不是兄弟哦,他们一个住在巴黎,一个住在斯特拉斯堡)去新西兰的海边玩,看到一只小鸡站在沙滩上,那幅画面给他们的印象太深了,回法国之后就创作了第一个故事《我想去看海》。
一本书的诞生要一年的时间。剧本的创作过程大概六个月左右,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确定一集的主题、形式和故事脉络。他们很享受这段快乐的时光,虽然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疑虑,但这段精彩的、任凭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日子,经常成为他们谈笑的话题。
然后插图作者根据文字将草图画出,密集型创作插图需要至少两个月,接着就是文字和插图的剪接、调整,以及和编辑间的沟通,直到最后一行文字结束,需要两个月。
保证这本书的质量,是他们的宗旨,即原创性、以简练的笔触讲述这个充满情感的故事,又不失幽默。
这样,48页的内容,才可以做到如此丰富。这个长度对学前的孩子来说恰到好处,读一遍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符合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
这是他们创作的小屋——
一个稿件要经过反复修改——
大家看出来这是那本书的内容了吗?其中有个场景是让小鸡们自己斗。这个内容是根据发生在法国一所中学低年级的事件改编的,高年级的同学要低年级的相互打斗。
“卡梅拉”的每个故事,都被巧妙地纳入某个历史人物、事件中——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利略的天文观测、第一颗热气球升空等等。
这样编故事会使小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当他们以为是在看一个少儿故事的时候,突然一转页发现有一个熟知的传奇人物形象,读者们会感到故事情节曲折而且很吸引人。
作者在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程度的“经典戏仿”,比如对某些著名童话的人物、情节——格林童话、穿靴子的猫、圆桌骑士……还有些经典的油画,如,蒙克的《呐喊》……
作者在每册书里都包含一段著名影片的片段或一个熟知的文学经典著作,为贯穿故事情节和绘画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画面上,也有很多细节,例如,当卡梅拉和皮迪克相爱时,树上竟出现了他们俩名字缩写刻成的心形符号!这些细节都能给孩子很多“发现”的快乐。
作者想把图画书作为一种桥梁,把孩子和世界联系起来,让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孩子心里留下最初的美好印象。也许画里的细节孩子看不明白,但通过家长解释或者等他们长大后,就会和学到的新知识形成呼应。卡梅拉和它的孩子们不仅是一群小鸡,更是帮助孩子进行心灵探索的朋友。
有的家长会问,卡梅拉是不是太叛逆了?具有“叛逆者”性格的卡梅拉们,‘不顺从’是一种独立性的体现,也是作者希望带给孩子们的感觉,孩子们靠自己来思考和判断事务,具备面对困难的勇气。
从第一集的“我想要……”,一直到11集的“我不是胆小鬼”,能够看出孩子的成长,从一个单纯愿望实现,到集体行动去做一件事。
前三本基本在说孩子的最初愿望,我想看大海、我想有个弟弟……第四本就说到孩子为父母分忧,他们要找到太阳,否则皮迪克就“下岗”了。小黑猫是谈到孩子的爱心。
卡梅拉就是在慢慢长大,作者创作已经十二年了,他们要让卡梅拉伴随小朋友长大,一起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中一个一个困难。以后的故事会涉及到亲人去世。这是人生规律,家长想明白了,孩子自然就会面对。有的时候,很多问题,是因为家长自己先紧张,孩子才不知所措。
法国的阅读建议是5岁左右。我们的信息量其实比法国的孩子接受的要多,他们活得更简单些,也没有担负家长那么多的寄托。他们留意生活的细节,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也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没有心情去体会。培养孩子情商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情商,后者更重要,孩子都是模仿的高手。
我简单说一下引进和翻译的过程。
刚见到这套童书的时候我在法国,2003年,那时候书还只出到第三册,我很喜欢就向国内的出版社推荐,但当时出版社都因为书太薄卖不起价,而且只有三本构不成系列而拒绝。那时候,引进外版童书还不是很多。我就一直等到书出到了第六册时继续推荐,最后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张社长在书展上一眼看中。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现在这只法国的小鸡卡梅拉,从2006年来到中国,有关它的故事在孩子中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在当当网热销600多万册,成为当当网“永久五星级童书”!
我在翻译时,更改了原书名,采用“我要……”、“我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说,听起来很亲切,也能拉近和小读者的距离,比如,《我要打败怪兽》,原书名是三个单词《怪物、骑士和小鸡》。
这也符合小朋友的阅读口味,也体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什么都想要发展的规律,脑子里有着大人们看来是新奇荒诞的想法。所以在书名的确定和整个故事的内容,主旨相吻合,还要升华。也是让人一下就记住的卖点。
另外,我对主要人物的名字采用了音译,其他人物名字采用了意译,如小胖墩、鼻涕虫等等。我们在阅读外国图书的时候经常会被一些外国名字搞得头晕,小朋友也不容易记住,所以采用这种形象化的名字,力求本土化。就像里面的儿歌,也是既要翻译的雅韵,又遵循原文的意思。还有一些口头禅,“落汤鸡”、“讨厌鬼”等等。
在动画片的脚本里,更改的口语化内容也比较多,因为还要对嘴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32集的动漫绘本版图书。10月会推出第一辑,这样就可以慢慢读了。重新创作的32个故事,小鸡们忙碌地穿越历史,打败坏蛋老鼠,帮助名人们解决问题……莫扎特、小红帽、马可波罗、堂吉诃德、达芬奇、富兰克林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出现在小鸡们的生活里……书里面的人物会越来越多,对朗读者也是一种考验。要转换不同的语调,才会吸引小朋友。
不用强求自己或孩子都知道这些典故,童书首先是开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没准那天碰到其中一个知识点,他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本好的儿童书首先是要清晰的,从叙述到插图甚至悬念,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成人书那么多旁支错结。
有这些典故,是作者的用心良苦,没有发现也没关系,不影响阅读。如果发现了,会心一笑的瞬间,是最快乐的。{nextpage}
发一下作者的照片以及他在景德镇画的碗——
再发一张法国书店里卡梅拉图书的橱窗——
下面欢迎《吸墨鬼》登场。
这是套新书,大家可能没有看过。这个故事是说,一个原本最讨厌书的小男孩,因为被“吸墨鬼”咬了一口,之后便深深爱上书本字墨的滋味,开始用吸管吸书。体验到书的美味。接着他开始寻找吸墨伙伴、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字墨滋味,以及如何避免受困书中、不得逃脱的险境……书中虽然不断出现鬼魂、墓园、墓室等字眼,乍看之下仿佛恐怖小说,实际上却以轻松、另类的方式,配上巧妙的插图,让读者通过“吸墨”这个象征,体会阅读的乐趣。
这是套吸引孩子阅读的书。小陶子一下子就发现这套书的内容和她推广阅读的宗旨非常符合。这里面“吸墨鬼”德古书,是从那本著名的吸血鬼德古拉演变过来的。虽然都是“吸”,但内容完全不一样。
通过一个非常讨厌书的孩子奥迪乐的奇特经历,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对孩子心灵上产生的乐趣,对认识大千世界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奥迪乐在阅读的过程中长大了,他变得更聪明更勇敢了。
《吸墨鬼》系列,印证了西方的专家学者谈到儿童文学作品的功能时,所说的“提供乐趣”、“增进了解”和“获得信息”这三项原则。乐趣是第一位的,然后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幽默手法与内涵,发现隐藏在书中的“小秘密”,才能真正获得乐趣,就需要许多经典童话略有涉猎,这就达到了延伸阅读。
这套书和卡梅拉一样都是隐藏了很多典故。例如《三只小猪》、《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灰姑娘》、《睡美人》、《艾丽斯漫游奇境》、《白雪公主》、《糖果屋》和《小红帽》等等。
其中有一集是对《小红帽》的颠覆写法。如果你不知道《小红帽》这个故事,怎么会对他颠覆的写法,发自内心的赞叹和由衷的欢笑。《吸墨鬼小红帽》这本里,作者还想表达的是:读一本书,如果不能理解,你就被书“读”了。对书要有判断力,我们的大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两位小主角被书吸了进去。同时,作者也非常尖锐地指出,如果吸食了坏书或错别字连篇的书是会生病的。
故事比较另类,表现手法也不是呆板的说教,在故事中叙述故事;在情境中言说情境;阅读中的阅读。“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是咱们对一个人知识储备判断的俗语,《吸墨鬼》系列把“读书”形象化为“吸墨”,它和我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呵呵,对子女拒绝阅读而忧心忡忡的父母和老师,真恨不得自己的儿女、学生都被德古书咬上一口,从此热中阅读!
这套书文字比《不一样的卡梅拉》多,每集四千字左右。这套书作者写了6年。
一本书的诞生,是一定要用心的!
很不错滴书啊,想买了
喜欢看卡梅拉,记得第一次给儿子讲 小黑猫,儿子就从头听到尾。那时才两岁多一点儿,为娘也才知道,原来穿靴子的猫出自于此啊,哈哈。
可以自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