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撅嘴巴的大头鱼》绘本分享
分享文字转自@麦克米伦世纪出版 麦克米伦世纪绘本“悦”读会
主办:麦克米伦世纪
承办:月夜荷爸亲子育儿总群
协办:小步点儿童阅读工作室
分享用书:麦克米伦世纪大奖绘本《撅嘴巴的大头鱼》
分享人:编辑周霖(miss花.麻)
译者孙慧阳(@游走的小步点)
MISS花·麻:
《撅嘴巴的大头鱼》是丹•汉纳先生的图画书处女作。
丹•汉纳先生的动画经历是非常有助于这本书的故事呈现的,他笔下的大头鱼圆圆滚滚的形象和各式海底动物非常受小朋友喜爱。
丰富的色彩,细致的表情,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这个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撅嘴巴的大头鱼》在美国获得了儿童图书两项非常重要的奖:一个是美国银行街年度最佳儿童图书;另一个更厉害了――《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童书。
好的绘本每页的安排都有用意。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呢?这张图里的场景请记住,后文出现的场景与这个对照,会让你对故事有更生动的理解。
MISS花·麻:
故事要从这位大头鱼先生说起
请注意它的嘴巴
是不是和其它的鱼不太一样
因为长着这张标志性的撅嘴巴
它颇有些无辜地成为忧郁沉闷、慵懒乏味的代言人
最糟糕的是,连它自己也这样认为了
海底世界多么美丽啊
它却整天无精打采地撅着嘴巴游弋
这样真的不太好
@游走的小步点:
从亲子共读的角度来说:爸爸妈妈们,是以朗读的声音激活文字、激活故事的。首页文字,便是由大海深处游弋的鱼儿们着笔,聚焦到大头鱼和他的撅嘴巴上来。而孩子们,则是“双声道”阅读:听觉+视觉–听着文字的讲述,视线关注在画面上,将图文信息对接起来。鱼群游动的方向、鱼们视线的方向,正是书页翻开的方向,吸引读者沿着鱼群的视线望过去。如果鱼群向左游,翻页的感觉就会很奇怪。
画面中,画满不难,做减法,是需要思量的。画面海水的蓝色,上浅下深,将海水的深度、光感立体地在平面的纸页上呈现出来。背景中略去对海洋环境的细致描摹,故事的主角—鱼们更为突出,与文字叙述的进度呼应。
我们来看第二页——
在大头鱼的自述打油诗中,画面的布局也默契地同步将镜头聚焦在大头鱼身上。
“我是撅嘴巴大头鱼,
长着撅嘴巴大头脸,
把忧郁无聊到处传。”
书面市后,有朋友说:大头鱼自述性打油诗的处理很好,朗朗上口,孩子很喜欢听、很容易记。
其实,这并非译者的特殊处理,原文的部分,也是押韵的。
再看画面:相对鱼儿们望向大头鱼的眼神,
大头鱼木呆呆望向书外读者的眼神,
恰是书内角色与书外读者的一个对视,
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情境。
似乎,我们与鱼儿们一起被大头鱼感染,
体会着大头鱼忧郁、无聊的心情。
在译的过程中,整体上结合原文语境:文字叙述的部分,偏重“文”;对话部分,偏重“白”。
大头鱼的内心状态,在下一页的画面中,通过绘者的图画再次诠释。
随着噗噜噜吐气泡的声音,
大头鱼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海底。
鱼群四散游开 VS 洞中小沙虫冒出头来
这一消一长间,故事完成了序幕的部分,第二幕大戏——要开场了。
请结合第一页对照,您注意到大头鱼在哪儿了吗?
(直播)叮当:
MISS花·麻:
这时候大头鱼的第一位好友登场了,她是谁呢?
蛤蜊游了过来。她咧开大嘴迷人地笑着,正有一条珍珠般的建议,要讲给大头鱼听。“嗨,大头鱼先生。瞧您那眉毛都拧成一团了,为什么不把它转个方向呢?”大头鱼回答道:“好主意!蛤蜊女士,我知道您讲的这件事,可是我天生就长这个样。”
这是文中的第一次对话。蛤蜊这时还是友好的建议,她的发言作者是有考虑的。
@游走的小步点:
我是撅嘴巴大头鱼,长着撅嘴巴大头脸,闷头呆脑到处转。
@游走的小步点:
你有没有从画面中,读出大头鱼的心情?有没有联想起做错事情的小孩子?
MISS花·麻:
他默默的避开朋友。
@游走的小步点:
大头鱼叨念着打油诗溜走下了崖面,右侧的竖版动感地呈现出下坠时的速度及急迫的情境。读出“噗噜噜”的时候,中间可以有停顿、声音也可以有不同处理。
MISS花·麻:
这时候作者进行了一个很有趣的处理:大头鱼掉到了罐子里,对照前面的图,你会发现每个道具都是有用处的。其它的道具会怎样登场,我们可以小期待一下。
@游走的小步点:
随着大头鱼的跌落,场景再一次转换,游哪里了呢?
水母漂了过来。
他在海水中缓缓漂浮,拖动着一束束纤细的触手。
“您好啊,大头鱼先生!您怎么天天愁眉苦脸了,真不希望看到您皱着脸,唉声叹气地跟我们打招呼!”
“水母先生,我很同意您的意见,我也希望能更亲切,可这不由我决定呀。”大头鱼回答道。
水母的体积庞大,对比大头鱼。
虽然水母的劝谏不同于蛤蜊的角度,但无疑再次强化了“撅嘴巴”的特点。
面对水母的劝谏,大头鱼再一次灰溜溜地溜走。
大头鱼又悄悄地溜走了
这次它还会落到哪里呢?
MISS花·麻:
倒霉的人处处倒霉,唉,大头鱼被缠住了。
@游走的小步点:
从画面中的眼神里,你读出了怎样的心情?场景随大头鱼的游动,再次切换,这一次是海草区。看似木呆呆的大头鱼,实则,一直在通过眼神与我们对话。
MISS花·麻:
小心翼翼,它其实非常在意朋友。一边游走,一边还在观察对方的反应。
@游走的小步点:
而面部表情的识别,也是孩子们理解外人情绪的一个通道。当我们板着脸对孩子说:“我没生气!”的时候,你觉得,孩子们会相信吗?还是会疑惑?还是。。。最后一幅里,大头鱼有看到了什么?故事的前一页,在为后一页的内容埋下伏笔。
虽然没有文字的提醒,过渡得不着痕迹。{nextpage}
鱿鱼晃了过来。
她细长的腕足弯曲舞动,前行中的身姿左右摇曳,伴着咯吱做响的声音,冒失地有一点失礼。
“哎呀,大头鱼呀,你又无精打采了,试着微笑怎么样?高兴点了吗?有点信心了吗?”
“鱿鱼太太,我可以试试,但这不会有用的。瞧瞧我这张脸,您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大头鱼回答道。
鱿鱼登场了,她的体形还真适合这页。
基于文字叙述中,鱿鱼太太的冒失。
MISS花·麻:
鱿鱼的发言其实有点失礼,但大头鱼的表现值得表扬,他的回答还是彬彬有礼的。
@游走的小步点:
图画书中的每一幅画面,单独审视时,与摄影作品有类似的地方。如此页,背景虚实的处理,很好地呈现出画面的景深,平面的图画由此立体起来,与相机变焦功能同理。
读者是在无意中直接感受这些细节及画面的。
从“可我天生就长这个样啊”到“可这不由我决定呀!”到“瞧瞧我这张脸,您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读出大头鱼情绪上怎样的变化?
MISS花·麻:
面对有些不友善的回答,大头鱼会怎么办呢?
@游走的小步点:
这一次,似乎颇为坦然了。虽然,还是那三句打油诗:
MISS花·麻:
“我是撅嘴巴大头鱼,长着撅嘴巴大头脸,闷头呆脑到处转。”
这页大头鱼的表情是有点夸张的他看上去乐呵呵,是真的不在意吗?
@游走的小步点:
这是全书的第四次,大头鱼念起打油诗,对比前后四次的身姿与表情,似乎这一次颇有些“破罐破摔、理直气壮”的味道。朗读时,四次的语气,是否因对话的心情而变化了呢?
果然他的表情马上改变了
看上去有点垂头丧气啊
这时作者的小惊喜又出现了
“这一次,大头鱼又会遇到谁呢”?翻页前,在这里加一个问句,孩子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不重要了,意义在于:长时间阅读后,舒缓一下阅读节奏(喘口气)、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继续向后阅读;另外,也可以暗示孩子观察画面的作用。
MISS花·麻:
章鱼冒了出来。
他挥舞着八只巨大的腕足,腕足的内侧覆盖着微小的吸盘。
“大头鱼兄弟,跟你说实话吧!像你这样总生闷气,可真不让人喜欢啊!”
“章鱼先生,我的好朋友,长了一张我这样的嘴巴,那注定是要郁闷的。”大头鱼回答道。
大头鱼是个乖宝宝,他总是检讨自己。
@游走的小步点:
郁闷、无聊在一次又一次本意善良的劝谏中
不幸被大头鱼内化了
什么叫事与愿违?图文的对应,是图画书翻译必要考虑的环节之一。
对于所有动物出场,原文中统一使用的是“Along comes a”,针对不同动物的特点及画面,尤其章鱼的出场,结合前后页的画面信息,选用了“冒”的译法。章鱼冒了出来。
再看画面:
即便都是海底岩石,颜色深浅的不同、身形上近大远小的关系,有没有看出画面上大头鱼与章鱼与读者的距离,是有远近之分的?
由此,通读过原版书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画面呈现,就像一部立体的海底沙盘!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在日常跟孩子们玩儿游戏的过程中,用家里现有的指偶、布绒玩具,跟孩子们演绎这段大头鱼的故事。无论先演后翻书、还是先读书后玩儿,都可以让阅读与生活互动起来、相互滋养。
大头鱼在跟章鱼的对话中,不小心跌落岩石。
看得出来,这是个意外。
一次意外“三联跳”的跌落,使大头鱼肚皮朝天,被动地调转了方向。
有没有发现岩石颜色、海底颜色的变化?
画面如分镜头,动感呈现了这次跌转的过程。
MISS花·麻:
整个场景再次在跨页中呈现。预示着剧情开始转折了
@游走的小步点:
最完整的一副全景,似乎对故事做了一个回溯
鱼小姐带着光带冲入画面,灿烂到令海底世界“黯然失色”。
从这一幅全景图中,呈现了大头鱼游历的这海底一隅的全部样貌。
MISS花·麻:
忽然间,银光一闪,游过来一条位鱼小姐。
她的身上绚丽而多彩,大头鱼和同伴们以前从没见过。
鱼小姐朝大头鱼游去,却没有开口打招呼。
所有朋友苦心的话语在这一吻前都失色了。
@游走的小步点:
轻轻一吻,寂静无声,不同于四位有声朋友的语态:
蛤蜊—友好建议,
水母–略带调侃的玩笑,
鱿鱼—稍显失礼的说服,
章鱼—丝毫不转弯抹角的仗义直言。
这一刻,让我们也不语地沉浸于这一吻的回味中吧……
建议:朗读时,可以适当放缓节奏,适度留白、留出观察画面的时间,再翻页(负责任地说:虽然是特写,画面的印刷,是禁得住仔细打量的)
MISS花·麻:
你以为马上改变,它偏要再等一下
大头鱼大吃一惊,这回他真被吓呆了,瞬间凝成了雕像。
过了很久很久,他才缓过神来,开口说话:“朋友们,我原本应该早就想到的。我一直以为我长着一张撅嘴巴,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游走的小步点:
注意画面左侧到右侧色彩的变化哦~
与文字“过了很久很久,他才缓过神,开口说话”对应的,对比画面左侧的灰色 VS 右侧正常的颜色,画面过渡的呈现方式同步呈现出大头鱼渐渐复苏的感觉。
MISS花·麻:
翻过下一页,整个世界被颠覆了
@游走的小步点:
鱼小姐看到的,究竟是一张怎样的脸孔呢?倒呈的一页,让我们的视角与鱼小姐同步。
这一次,大头鱼自己改编了打油诗“我是翘嘴巴大头鱼,长着翘嘴巴亲亲脸,专门要把喜悦快乐到处传”
这是我们期待达成的沟通结果吧?对比,实施的沟通行为,哪一种更为有效呢?
讲故事的时候,我见证着孩子们转过身去亲自己的爸爸妈妈。作为旁观者,我被他们的幸福包围。
大头鱼也一样
没忘记每个帮助过他的朋友
@游走的小步点:
继大头鱼那一张本书里最大一张特写之后,我们看到了4个小亲亲。这里要插入一些绘画技法的介绍,这一页,文字中4个“亲啊”的部分,朗读时还可以直接处理为“啵~~~”亲吻的声音读出来。不必定读出“亲啊”。
画面中,不通过颜色的海洋动物,配置了不同颜色的小背景。画面上4条大头鱼的呈现方式,为“异时同图”的呈现方式,这并不是国外独有的创作手法。反而在中国画构思、布局、体现空间的表现中,常见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画家会根据“立意”的要求, 将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景物等,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构图形式,巧妙地描绘在同一画幅上。莫高窟254窟南壁上,北魏末期敦煌壁画中《萨睡那太子舍身伺虎图》中便早有体现。
姬炤华徐翠老师的原创图画书《天啊!错啦》也有呈现 。
MISS花·麻:
最重要的一吻留到了最后一页。
如果要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结局那就是,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直到永远也送给大家。
@游走的小步点:
孩子的爱,往往更纯净。大家注意到两条鱼背后的色彩没有?有什么特点?
(直播)叮当:
放射状的色彩感觉,三种原色混合。
@游走的小步点:
情感的交流,是个流动的过程。整本书的图画其实是借鉴了动画的处理效果,所以特别动感。
(直播)叮当:
读这本书,让我们觉得很美,而且情绪的流动也很强烈,心底一些沉淀的负面的东西似乎都要流出来了,飞走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爱。
@游走的小步点:
在阅读的第一时间里,读者是在感性地感受图文的综合呈现,而非第一时间去理性地进行分析。所有文字或绘画技法的运用,皆为更好地呈现故事内容及带来更好的阅读感受而服务。
分析得真好,层次挺高的。我给孩子也买了这本,她很喜欢大头鱼。